白玉貼金淨瓶觀世音菩薩

White Jade Paste Gold foil Jìngpíng Guanyin Avalokitasvara

Truelike Art Center
孫悟空幹了啥慫事非得觀音大士解救?

西遊記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
唐僧領著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悟淨一路往西方天竺取經,一行人到達萬壽山五莊觀,觀中有一棵人參果樹,也叫草還丹,是鎮元大仙的寶樹。此樹三千年一開花,三千年一結果,每隔三千年才開花結果,而且每次只結三十個果子。普通的神仙要想吃到人參果,需要等一萬年,而且吃一個,就能活四萬七千年。尋常有緣的人,聞一聞那果子,也能活三百六十年。孫悟空被誤會偷吃人參果與看管人參果樹的仙童吵架,一怒之下把這神奇的寶樹用金箍棒一一推倒。

鎮元大仙從天宮開完會回來,看了潑猴闖禍,先捆了唐僧與眾人不放,除非還給大仙人參果樹。眼看著師傅眾人滯在萬壽山,前進不得,悟空就去三島十洲,尋找醫活仙樹的方子。這棵人參果樹,是開天闢地時產生的靈根,鎮元大仙又是地仙之祖,連菩薩都要讓他三分。三島十洲的很多神仙都沒有鎮元大仙的道行高,誰也沒有辦法救活折斷的靈根。

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
悟空遍尋神仙,也沒有找到解救的方子,就向觀世音菩薩求助。菩薩說淨瓶中的甘露水,能夠醫活仙樹靈苗。悟空問:「您以前實驗過嗎?」菩薩說:「當然實驗過。」

有一次太上老君和菩薩打賭,他把菩薩的楊柳枝放到煉丹爐裡,燒焦烤乾後再還給菩薩。菩薩把柳枝插到淨瓶裡,過了一個晚上,柳枝恢復原來的青枝綠葉。悟空一聽笑著說:「真是造化,真是造化!烤焦了的還能醫活,何況我只是推倒了那棵樹,那有什麼難的!」菩薩就用玉杯所取的泉水放入淨瓶中,以楊枝遍灑甘露水,救活了仙家的寶樹。

白玉貼金淨瓶觀世音菩薩
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,以唐太宗遣僧人玄藏去西方天竺取經為故事原型,故事中描述手持淨瓶的觀世音菩薩,是在本次同塵藝術中心將要介紹的7世紀唐朝中葉,唐玄宗開元年間所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本尊,唐玄宗李隆基信奉唐密(佛教密宗流派,發源於印度,早在西晉時期(226-316 AD.)傳入中土,唐密在開元三大士善無畏於唐玄宗開元年間(713-741 AD. ) 傳入漢傳佛教中,主要以金剛界、胎藏界兩部密法為主,稱為二部純密。唐朝之後,金剛界、胎藏界兩部密法在中國失傳,外傳至日本,現代日本所傳的東密、台密二個流派皆是源自於唐密)。

本週所介紹的白玉貼金淨瓶觀世音菩薩,在形制上是以中土佛教形象中的觀世音菩薩為法像,有別於密教的觀世音菩薩造型。在材質上,無暇白玉顯露於菩薩面部,法相莊嚴無比,在面部五官的表現不同於印度系統的佛像線條,是以佛教中土化後對於造像藝術的本土化造型,慈眉善目方臉大耳,閉目沈思般的法相肅穆莊嚴。在造型特徵上,頭縱向寬厚,頭髮刻畫絲縷可見;頭冠頭飾簡單,髮髻高聳。嘴小而飽滿,生動更具表情,面部飽滿,眉毛優雅自然,上眼皮寬,鼻子稍窄,嘴上無鬚,接近真人比例。菩薩面部「豐滿有腴」,不同於唐朝女子豐腴面相,此處菩薩的面相刻畫較相似釋迦摩尼佛雕像的臉型,有男像的威嚴女相的男體女相慈悲樣,羊脂般的白玉襯托出菩薩無瑕的沉思法相。

本尊白玉貼金淨瓶觀世音菩薩,完全體現唐代佛像時代特徵,面相豐滿,頭部髮型呈現與南北朝、隋代佛像體現犍陀羅(Gandhālaya)希臘化雕刻藝術的印度式捲毛螺旋髮式佛像不同,髮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,唐風特有直髮的髮髻與多層次編髮華麗大方,髮辮繞過下垂大耳,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。臉龐圓潤,曲眉豐頸,五官秀美,胸前佩戴一簡單胸花的項圈,無華麗的瓔珞裝飾,袒胸為男體身形身著一件式天衣。自在坐姿法相右膝曲起,左足半趺,右臂直伸,置於膝上,手握念珠掛於膝蓋上;右手持淨瓶至於胸下,雙足前緣外露,天衣造型貼身,絲綢柔軟般的織物刻畫與重量感,莊嚴又簡約的華麗。

整座菩薩像除臉部外,以純金箔滿貼這樣的玉刻佛菩薩像,在現今傳世或出土的玉浮雕像極為罕見;玉器做為禮器從東亞中土新石器時代文明開始,商、周盛行,集大成與藝術於漢代,唐代經歷三國、魏、晉、南北朝的戰亂與動盪,因佛教文化與藝術昌盛,表現題材多使用繪畫、大型石雕、石窟、木雕、銅造等。大唐的國力與多種族文明超越漢代,佛教文化與藝術已開始中土化,喜好神仙思想求仙道術的文化,使得黃金的使用廣泛,成為唐代各項器物皆以金為貴,表現在皇室、貴族、士大夫夫的日常器皿用物、死後明器等,能使用黃金作為最高等級表徵,金銀器成為主流而玉器式微。

同塵藝術中心所搜集的一系列來自唐朝開元年間,皇室地宮所收集的各式唐密與中土貼金玉佛像,包含銀鎏金器物與金銀器,將一一地呈現於世人眼前,分享大唐盛世的華美與輝煌藝術成就,以視覺饗宴體驗前人智慧與藝術的結晶。
圖庫
影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