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鏨刻四君子牡丹寶相花與四神獸紋飾轉心瓶

Silver chisel carved in Plum blossoms, orchids, chrysanthemum , bamboo、Peony pattern and four great beasts:Black Tortoise、Vermilion Bird、White Tiger、Azure Dragon pattern Revolving vase

Truelike Art Center

人生一若走馬燈
端看燭火燒心間
忽明忽暗浮世現
坐看今世望來生

在2010年11月11日英國倫敦班布里吉斯Bainbridges公司的拍賣中,有一件來自倫敦北邊郊區家中大掃除時發現的中國古董花瓶,以4300萬英鎊(6920萬美元)天價落槌。這件拍出天價的瓷器就是18世紀乾隆(1736-1796 AD)粉彩鏤空「吉慶有餘」轉心瓶。

繼承花瓶的兄妹立即躋身千萬富豪之列,人生的走馬燈又多了精彩的風景;但是,這不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,一樣是個轉心瓶,不是二百多年前的清代瓷器,而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銀器轉心瓶。

唐 開元(713-741 AD) 銀鏨刻四君子牡丹寶相花與四神獸紋飾轉心瓶的出現,在現今存世的唐代金銀器物型製中唯一公諸於世的珍貴文物,同塵藝術中心搜集唐代金銀器物中,此一轉心瓶最為精巧,有別於實用器物造型金銀器皿。

1970年10月挖掘的何家村窖藏中最為精彩和引人注目的,當屬那些洋溢著盛唐之風的杯盤碟碗。在今天看來,它們作為飲食器皿未免顯得過於華貴,但對於唐人而言,它們則閃爍著延年益壽的光芒。一千多前深宅大院裡的長安權貴迷信著「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」的古老訓條,將金銀肆無忌憚地鋪灑在一日三餐的飯桌上。儘管唐代律法有著「一品已下,食器不得用純金、純玉」「六品已下,不得用渾銀」的規定,但這並不是一條被嚴格執行的法律。

轉心瓶的概念據聞來自走馬燈的旋轉意象,今天向介紹的白銀轉心瓶製作精巧,瓶體分內外兩成層,外瓶體的上瓶口水平朝天下收腰身,曲線優美洗練,接續大球體瓶身四面鏤空開圓窗,瓶體內藏一小球狀瓶體;球體於四面鏨刻四靈神獸:東 青龍、西 白虎、南 朱雀、北 玄武,四神獸外有蓮花瓣為窗,相連之間為珍珠地與寶相花紋。

外瓶身以牡丹花為鏨刻紋飾,週身輔以寶相花與珍珠地,球體瓶身前後左右同一水平線上共開四個圓形窗口,圓形口加固,使瓶身厚度在外觀上看是厚實穩固,轉心銀瓶實則輕巧,在工藝技術展現唐代的金屬冶煉、機械設計,以及加工、焊接、貴金屬製作等都有了直觀、深入的認識。

有唐年代,切削、拋光、焊接、鉚、鍍等工藝就已普遍使用;焊接已有大焊小焊、掐絲焊,技巧純熟;在本器物上,外瓶體為兩個半瓶體大焊結合,內部球體為一體成型,球體上方開口可見其敲鑿工藝,四神獸都有明顯的切削加工痕跡,起刀和落刀點顯著,刀口跳動亦歷歷可見。

由於一千三百多年的歲月,銀質本身氧化嚴重,從部份剝落的表面可見其製作工序,銀胎本體厚度較厚實,銀合金成分高,可較為堅硬為型體之本,敲打塑形後再敷上一層純度較高白銀為敷面,使之表面硬度較軟,方便鏨刻紋飾;在氧化後脆裂剖落的紋飾中可見,敷面經敲打鏨刻壓紋亦留在銀胎本體。

雖然這個如同渾圓天體的中土世界觀,是來自西亞文化與藝術工藝的影響,本座鏨刻四君子牡丹寶相花與四神獸紋飾轉心瓶,巧奪天工的工藝將大唐作為世界中土文明氣勢表露無遺。

要何如形容唐代王公貴族的生活,唐代的貴族十分樂意用金銀來裝點他們的生活,只要能夠以金銀為材料的器物,他們就不惜用金銀來進行製作,以此來彰顯他們的財富與審美。

承襲漢代的神仙思想,唐人們把金銀作為一種神秘和崇拜的象徵,是一脈相承的,轉心瓶中的四靈神獸結合外瓶身頸的梅蘭竹菊四君子,瓶身牡丹結合寶相花紋飾,展現秦漢仙術的響往與盛唐的華美,追尋繁華世界與神仙不老術體現。

不過,事隔千年以後,除卻盛唐璀璨奪目的物質文明,更值得我們敬佩的,是當時的金銀器匠人,是他們用巧奪天工的手藝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,為我們留下了這些豐厚的遺產。我們也才能藉由這些精美的物質遺產,去拼湊和重構出那個金光璀璨、耀眼奪目的盛世王朝。

圖庫
影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