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和闐白玉兔樽
Hetian White Jade Rabbit Cup
相信大家都聽過嫦娥奔月,玉兔搗藥,月圓人團圓。
嫦娥、玉兔、蟾蜍、不老藥
逢天晦芒,毋驚毋恐,後且大昌”。恆我遂托身於月,是為蟾蠩。
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,羿妻姮娥竊之奔月,托身於月,是為蟾蠩,而為月精。
這個時候的嫦娥身邊,還沒有搗藥的玉兔。
而玉兔,一直是中國民間傳說和文學藝術中的常見形象,歐陽修《白兔詩》中有“天冥冥,雲蒙蒙,白兔搗藥姮娥宮”,辛棄疾《滿江紅·中秋》中有“著意登樓瞻玉兔,何人張幕遮銀闕”,李白《古朗月行》有“白兔搗藥成,問言與誰餐?蟾蜍蝕圓影,大明夜已殘。”
關於白兔搗藥,最早的記載是漢樂府《董逃行·欲上謁從高山》:“教敕凡吏受言,採取神藥若木端。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。奉上陛下一玉柈,服此藥可得神仙。”這篇《董逃行》講述的是尋訪仙山求得仙藥,貢獻給皇帝的故事,後世學者分析,董逃行三字,意思是董卓動亂時逃亡路上的所見所聞,也就是說這篇古辭成文於東漢末年。
上面的蝦蟆就是蛤蟆,也就是蟾蜍;蝦蟆丸就是長生不老藥。古人觀察月亮時,表面陰影類似蟾蜍,而且蟾蜍喜歡在夜晚出沒,對著月亮吐納,古人認為這是蟾蜍在吸納月亮的精華,符合“養氣”的說法,所以道家傳說蟾蜍是月精,月亮的形像是一隻蟾蜍。 白兔搗藥的形象,多在西王母的傳說中。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,常有九尾狐與白兔、蟾蛛、三足金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,以示禎祥。而白兔以站立狀為西王母搗制長生不老藥。此時的白兔,跟月亮還暫時沒有關係。
關於月兔的記載,最早在屈原在《楚辭·天問》中:“夜光何德,死則又育?厥利惟何,而顧菟在腹?”意為:月亮具有什麼特性,消亡了又再長起?那好處是什麼,而撫育一個顧菟在懷裡?《爾雅翼》中所說,是兔子望月而孕的典故,傳說地上的所有兔都是雌兔,只有月亮上有一隻是雄兔,雌兔抬頭望月禀氣,就能懷孕。而顧與望二字相對,所以顧菟應為顧兔。
事實上,月中有兔的說法,在世界上其他民族中也有流傳,墨西哥神話中,有神拿兔子來擦月亮的說法,北美的易洛魁人認為兔子本身就是月亮,而印度也有兔子捨身入月的傳說。在過去,確實有不少民族曾有過月亮有兔影的想像。而更有學者認為,因為月亮的晦盈週期和兔子的產育週期一樣(29天),故而人們將兔子作為月神,月亮的圓缺也恰如孕婦妊娠班消長,而蛤蟆的多產形象與鳴叫鼓起的肚子,都被會意為是遠古的生殖崇拜。
漢初所出土的帛畫和壁畫中,以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T型帛畫(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,卒於西元前186年)
第一層左區,上為月,月中有玉兔和蟾蜍,月亮上的兔子並非以搗藥兔的形象存在,而只是一隻奔跑的兔子,也就是說,這個時候的玉兔跟月兔還只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,但是東漢中晚期,月亮上開始出現了搗藥兔的形象。現代研究認為,搗藥的白兔這個形象,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並不從屬於西王母,它在圖像上的出現是有獨立的意義,搗藥兔也曾分別出現在東王公、西王母、鳳凰、舉樹仙人等圖像上,在漢代人的心目中,搗藥兔可以作為神仙世界的標誌之一。
內容大部分引用自國立東華大學劉惠萍老師的《玉兔因何搗藥月宮中》。
前文為各位介紹了玉兔在中國神話系統的位置,他是東王公、西王母、鳳凰、舉樹仙人等身旁的搗藥仙兔,自然從秦始皇求仙夢一路影響到漢代的王公貴族與全民求仙思想,作為不死藥的煉製仙獸,玉兔酒杯(樽)作為墓主尊貴身份象徵的明器,自然是冀望自己在肉體消逝的同時,能夠以玉兔樽飲用不死藥而成仙;然而,兔子做為造型並非漢代的求仙思想才產生的,兔樽造型早在出土的西周春秋的墓群中,以兔子做為酒器就出現過。
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8號墓出土的青銅製兔樽
高22.2公分、長31.8公分,兔子作匍匐狀,雙目前視,兩耳向後併攏,四腿蜷曲,腹部中空。兔身兩側飾三層依次凸起的圓形紋飾,由裏向外依次是渦紋、四目相間的斜角雷紋和勾連雷紋。以兔作為尊的器形,在青銅器中尚屬首見。在晉侯墓地的晉獻侯(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第八任國君,在位11年,於西元前812年去世)夫婦(M8組)、晉穆侯(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第九任統治者,在位27年,於前785年去世)夫婦(M64組)墓中均有數個銅兔尊作為禮器陪葬,且大小不一、形制有別,是為奇觀。
對於動物的描寫與刻畫,前幾週本中心介紹過的西漢玉豹與本週的玉兔酒樽,目前均為罕世絕品,無論在材料(頂級和闐白玉)、工法(戰國末期西漢前期風格玉雕線條風格)、造型(具象寫實的藝術性作品)、皮殼(千年浸潤後的玉石在空氣中自然形成的油潤與寶光)華麗呈現出漢代玉雕工藝登峰造極之美,透過4K畫質影片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料、工、型、紋、沁色、包漿的呈現,同塵藝術中心以台灣為中心,廣徵收集東亞五千年歷史文物,以最忠實的記錄器物之美,透過影片、圖像、文字、展出用當代美學角度介紹與分享給世人,期望能將古物藝術之美傳遞與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