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闐白玉握豬

Hetian white jade a pair of grade goods in pig shape

Truelike Art Center

今天要來談談熱門話題:美豬。

這一對2千年前漢代的和闐白玉握豬,是目前博物館與私人公開存世典藏品中可謂絕美的一雙握豬。從造型上,與所謂俗稱“漢八刀”較為硬邊線條與大斜刀的線條雕手法雕刻出的玉握豬不同,差異的是在整體造型上更加圓潤,線條使用依舊是蒼勁的大斜刀俐落的雕刻出豬四肢前踞,首、身、尾與可愛的豬鼻子與靈動的一對小豬耳。

玉握豬由於要貼合人的手型,故握豬均呈圓柱體,工匠使用砣具結合解玉砂用古樸簡潔的線條勾勒出豬的鼻吻、向後的耳朵等典型特徵,這種藝術表現方式就是後世俗稱的“漢八刀”。此等優美細長的玉豬造型線條,應該是沒機會用瘦肉精塑身,美玉加上沁色在光線的襯託下,圓滾的身軀體現玉豬的造型之美。

造型上除了有明晰的風格之外,其設計還要符合手握的實用需求,因為人死後手部沒有力量,如果只是將貼合手形的握豬放置在手中的話,在入葬的各項儀式中,特別是那些牽涉到遺體的搬動環節,握豬容易滑落。基於這樣的原因,握豬在鼻吻下部及尾巴的下部還會特意雕鑿出細微的小孔,這些小孔可以穿線綁繫,可將將握豬固定在死者手中。除了喪葬用的玉握豬之外,在出土的漢代玉器中還有較為寫實的玉豬,這類器物不作為手中的手握所使用,而是作為隨葬器物下葬。

而本次同塵藝術所介紹的這對美豬,通體並無設計繫孔,擺脫了綁繩的功能性,藝術性與美觀作為獨特的風格,這樣以造型作為考量的玉握豬,在全球有玉握豬的博物館典藏中非首創,但在線條、工法、玉石、沁色上,本中心所提供的這對和闐白玉握豬,可謂絕美藝術之作。

在古代,豬有多重要?

在東亞的農耕時代,豬曾經是“六畜”之首。新石器時代主要文化遺址中,均有豬骨出土,豬骨的化石佔到三分之一左右,比其他動物的化石都多,可見豬在古代先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。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尺寸有大有小,小的高度僅2∼3公分,多用於佩挂。許多學者認為,大型玉豬龍已不是飾物,而應是一種神物,是紅山先民所崇拜的圖騰。

徐顯之在《山海經探源》一書中說:在《北次山經》中所述共46個山,其中有20個山的山民崇拜馬,另外26個山崇拜豬,可見豬崇拜在上古時期遠古先民的是很普遍的。遠古先民也許就是《莊子・大宗師》中所說的「豨韋氏」,後來,「豨韋氏」又演變成封豨、封豕、豕韋、室韋、失韋等部族。其中的室韋族,就是建立遼國的契丹族的祖先。「豨」即豬,「豨韋氏」有「大豬氏」或「巨豬族」之意。後來,古人多稱豬為「豕」或「彘」。

在東亞民族的人看來,豬是有靈性的神奇動物,傳說中上古的豨韋氏就是神豬,它有開天闢地的本領。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莊子在他的著作《莊子・內篇・大宗師》裡講到了“道”創造世界的事情。《大宗師》第二段有這樣一段文字:……夫道,有情有信,無為無形,可傳而不可受,可得而不可見。自本,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……豨韋氏得之,以挈天地。

意思是說“道”這種東西是可以感受到的,是誠信的,卻是無形、無為的,可以傳授,可以得到,但卻看不到,“道”有它的根,有它的本,在沒有天地之前,“道”就已經存在了。豨韋氏得到了它,用它來開天闢地。

在莊子看來,豨韋氏首先得到了道,它能剖判天地,然後才有伏羲、黃帝、顓頊、西王母等等這些神靈繼續創造天地。沒有豬神開天闢地,各路神仙便無從展示他們的本領,豨韋氏的創世之功是首當其衝的。

甘肅西南威州有塗禹山,相傳是大禹之妻塗山氏變來,傳說中,她原就是一頭神豬,瞞著大禹把禹王的兒子們都變成勇猛的野豬,她率領眾豬到威州助大禹治水,被大禹識破,於是帶著豬仔化風而去。大禹緊迫至綿虒地界,忽見一座大山橫亙於前,探問行人,方知這山是剛才一陣大風吹來,大禹細看山形,若一群奮力拱山的野豬。大禹悲從心來,傳令建廟祭祀。

從這個遠古的傳說中可以看到,很久很久之前,豬已經是神仙中的一員了,而且還是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周代時期的人對豬的崇拜已經到了比較高的地步,《周本紀》記載,周人原本居於豳,是豳人,後來豳人悉從曾父,遷徙到周原,並作周。豳是會意宇,由兩個豕組成,豳不是地名,而是文化習俗,豳與坐字造字方法相同,都是尊者的意思.只是把人換成了表示部族首領的豕而已,乃是周人有豬崇拜習俗的生動寫照,而金代有豳王名號,即是佐證。

我們再重點來講講這個豕字,這是豬的原始寫法。清代學者段玉裁考證指出亥、豕、涿等在篆文中是同一字,古人畫的就是一頭臥躺著的野豬。

古代人造字多用六種方法,即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和假借。家—屬於假借字,一—代表房舍,而豕就是豬。有學者認為家字的本義是宗廟,這一點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根據,如:其侑報於上甲家、 饗父庚、父甲家、仔於母辛家⋯⋯等。其中,報、饗、仔指的是祭祀,上甲、父庚、母辛指祭祀的對象,那麼家就只能理解為祭祀的地方,即廟堂。

在古人的祭祀當中,豬是上品,是古人心目中的聖潔高尚之物,將豕置於家中,可見古人對於豬的重視程度。後來發展的民諺當中,還有:無豬不成家的說法,這說明在中國長期的農業社會當中,豬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。

塚字一開始就兼有大或高的意思,如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山塚幸崩,山與塚可以並稱,足見其高大。用高山般封土埋葬的人當然不是一般的人,塚原本就不是指一般人的墓葬。

在東亞華夏文化早期,塚並不專指墳墓裡的死者。也可以指仍然活著的繼位者,因為他們是死去祖先的化身。如《尚書·周書·泰誓》有言:我友邦塚君,周武王所指的塚君,就是軍事盟邦中各部族國家首領。這是因為在古人看來,大墓中的豬雖死猶生,如此才會有塚君這種稱呼。

考古發現紅山文化大墓主人都是仰身屈肢葬,即勾起雙腿。作交字狀,意思可能是與天相交。 塚字上的豬之所以要在豬腳上加上一點,意思可能是交天,與天相交的人當是天子。

在漢代如果說羊代表了吉祥,那麼豬就是財富的象徵。在漢代的玉器門類中,握豬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喪葬明器。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在死者手中擺放物品的習俗,這些物品有玉器、動物骨牙等,但是相對而言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。到了商代及西周時期,玉握開始逐漸代替動物骨牙慢慢成為主流,但其形制並不唯一,多見各式碎玉片的組合。至漢代則出現了以握豬為主的喪葬習俗。

握豬顧名思義本身是豬的形象,其使用的方式是握於往生者的兩手之中,但是由於死者身份地位的等級差別,握豬的材質也有分別,一般來說玉制的握豬相對於其他石質的握豬而言更加高貴。那麼在漢代為什麼死者需要手中握豬而後入葬呢?這和當時人們的財富觀有一定的聯繫,在漢代豬是財富的重要像徵,豬也是一個富足家庭中所必備的家畜。因此漢字中“家”中“豕”就是豬的象形文字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以上這些傳說或文化資料皆有所參考,在我們整理這一些資料中發現,豬的神話或實用性在東亞民族的生活是完全落實的真實,無論在飲食、祭祀、文化上的意涵或褒或貶,豬的形象在強勢的龍文化、四神獸文化中消逝,甚至被污名化為骯髒、愚笨的物化形象;而經由科學證明,豬的智商極高,又愛乾淨,甚至可作為人類異種器官移植的最佳供體,也是藥理、藥效等製藥方面的理想實驗動物,豬基因組學、蛋白質組學、豬基因操作等技術的發展,已經為製備人源化轉基因豬和人類疾病模型提供了條件。尤其是 小型豬(Mini Pig),在形態學、解剖學、生理學、生物、生化、飲食結構、營養代謝、染色體結構、基因結構和基因組序列等方面,都與人類具有較高的相似性。

經過本週漢代和闐白玉握豬的介紹,是不是覺得漢代的治玉工匠將豬的神聖性與神話做了完美的結合,製作出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,穿越2千年的時空來與你相見,美好的藝術每週同塵藝術中心都將與各位共享,歡迎將我們的訊息分享~

圖庫
影片